供稿部门:体育与健康学院 作者:体育与健康学院 审核人:夏思永 史丽涛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7日 09:17 阅读量:
体育与健康学院紧扣“健康中国”战略需求,以“体医养三位一体融合、教学模式革新”为双引擎,通过体系构建、师资强化、实践赋能等系统性举措,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基础建设向质量跃升跨越,形成“专业融通、实践导向、成果显著”的育人格局,为体育健康领域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一、精准定位明方向,构建融合育人体系
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,建立“学院统筹-专业执行-师生参与”三级联动机制。通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、行业专家论证会、毕业生反馈会等8场专题会议,广泛收集医疗机构、体育企业、教育单位等多方意见,梳理出专业协同不足、实践场景单一等6类核心问题,形成包含23项具体任务的改革清单,明确“预防-干预-管理”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育人方向。
在此基础上,学院对休闲体育、运动康复、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进行系统性整合:休闲体育聚焦“前端预防”,主打科学运动指导与大众健康促进;运动康复主攻“中端干预”,深耕慢性病运动疗法与术后功能重建;健康服务与管理侧重“后端服务”,强化健康风险评估与个性化方案设计,三者形成环环相扣的健康服务链。同时,设置四大交叉课程模块——中医基础理论模块、运动训练学模块、中华传统养生模块、运动损伤康复模块,推动课程内容跨专业渗透。此外,遴选健康服务与管理为校级一流建设专业,棒垒球、啦啦操、健身健美为特色项目,构建起“专业有重点、项目有特色”的融合育人体系。
二、多维赋能强根基,提升师资育人能力
学院坚持“外引优质资源、内培专业能力”的师资建设思路,打造结构合理、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。外引方面,制定“师德+专业+实践”三位一体的招聘标准,引进教授、副教授14名(含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)、国际级裁判1名、国家级裁判1名,同时从重庆骑士医院、合川区疾控中心等单位外聘行业指导教师17名,从高校及企业外聘兼职教师14名、客座教授4名,充实师资力量。
内培方面,建立常态化提升机制:每学年邀请2-3名国内体育健康领域专家开展学术讲座,覆盖运动康复新技术、健康管理新趋势等主题;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体育教学研讨会、重庆市健康服务培训等活动,年均培训超30人次;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竞赛与科研攻关,近三年共82名教师获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学竞赛、学校教学成果奖等荣誉,24人晋升教授或副教授,2人晋级国家裁判。
针对数字化教学需求,学院还推出“数智赋能计划”:通过微信公众号、学习通等平台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收录运动康复案例、健康管理课件等资源超500条;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会,邀请技术专家指导小视频制作、在线互动设计等实操技能;实施“新老教师结对”工程,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授教学技巧与训练方法,新教师协助老教师优化线上教学流程,实现数字化教学能力共同提升,近五年有65名教师取得康复治疗师、健康管理师等“双师型”资格证书。
三、产教融合重实践,凸显育人成效
学院以“校企合作、校地联动”为抓手,深化产教融合,近三年与重庆星桥体育、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1个,为学生提供运动康复、健康评估等真实实践场景。同时,积极搭建实践平台:每年选派持有裁判等级证书的学生,参与重庆市运动会、合川区全民健身赛事等活动的裁判工作,近三年累计103人次担任裁判,1052人次参与志愿服务;与合川区文旅委共建龙舟队,学生代表合川区获全国第15届运动会混合组200米直道竞速赛第三名,代表国家队获第33届艾格丽萨国际龙舟赛精英组400米冠军,展现过硬实践能力。
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育人成效显著提升:学生职业资格获取率持续走高,近五年16名学生晋升一级裁判员、104名晋升二级裁判员,56名获CBBA健身教练证书,561名获健康管理师证书,245名获养老护理师证书;考研质量稳步提升,2023年录取率为28.79%、2024年19.35%、2025年达38.8%,创历史新高。
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“体医养”融合改革,推进棒垒球、啦啦操等特色项目向校级一流课程迈进,拓展与三甲医院、大型体育企业的合作,完善跨专业课程平台,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