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稿部门:影视融媒体学院 作者:影视融媒体学院 审核人:王杨丽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5日 15:54 阅读量:
影视融媒体学院围绕“强师赋能、教学革新”双轮驱动,系统开展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、教学研讨与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扎实举措,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落地见效,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。
一、全员参与凝共识,精准把脉明方向
学院以本科教学大讨论为契机,成立工作专班,建立“学院统筹部署—专业组织实施”两级联动机制,组织全院教师深入开展政策学习、分组研讨、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,先后召开青年教师、毕业生代表、教学督导及业界专家等各类座谈会6场,汇集56条建设性意见,系统梳理出数智工具应用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重点突破点,建立任务清单并明确时限,凝聚了“智媒驱动、技艺融通、行业协同”的改革共识,为构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二、多维赋能强师资,教学能力提实效
学院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优化两大目标,通过“分类培训强基础、专家专题拓视野、磨课研课练实战”三维举措,实现教学能力的系统提升。
1. 分类培训精准指导: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靶向培训。面向青年教师的“微课设计与备赛”专项培训,邀请重庆市微课比赛一二等奖获奖教师进行微课制作的实操指导,有效提升了微课设计与制作能力;面向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的“数智赋能课堂教学”强化培训,邀请超星公司主管的学习通实操指导,有效提升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能力;面向全体教师的“教学评估应知应会”普适培训,明确“智媒元素进教案”等具体要求,进一步夯实教学规范。
2.专家引领拓展视野: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、西南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,开展10场专题培训:西南大学王牧华教授深入阐释高校教师的学习领导与教学创新,从卓越体系建设切入,助力教师拓展视野、更新观念。上海交通学余建波教授系统讲解“生成式AI对高等教育的颠覆式创新”,为学院AI赋能课程建设提供可操作路线图;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张仲明教授关注教师心理健康,讲授压力调适路径;重庆文理学院李芹燕教授聚焦课程大纲设计,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目标;西南政法大学贺艳教授深入讲解传媒课程思政,为育人实践提供方法与样板等,实现“理念更新+能力升级”双突破。
3.磨课研课锤炼真功:分“分组研课”“院赛校赛”两阶段开展。系统化磨课研课活动。6个专业教研室遵循“集体备课—个人试讲—小组反馈—多轮优化”闭环流程,针对教学短板精准打磨:表演专业优化实践环节,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推进成果导向,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入AIGC技术,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化案例教学,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探索考核方式改革,戏剧与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推动技艺融合,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。
4.以赛促教检验成效:学院同步组织“数字示范课堂”“课件与教案评比”等院级竞赛。参赛教师通过“说课+教学片段展示”一展风采。最终在校赛中斩获一等奖1个、二等奖1个、三等奖3个。并将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竞赛。这一系列实战锤炼成效显著,充分展现了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高质量跃升。
三、产教融合拓新路,实践育人显特色
学院积极拓展产教融合路径,与共建单位北京星宏传媒多维度深化合作,与重庆都市传媒集团、拾梦猫(北京)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拓展合作,构建了“1+1+N”产教融合模式。重点开展了“星宏短片训练营”“数智媒体UP工作室”等项目,将企业真实的AI短视频生产、虚拟直播等项目引入课堂,让学生在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下,直接参与行业前沿内容创作,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。
通过系统化、深层次的教学改革,学院在师资建设、课程创新、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。教学档案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,数智化教学实现深度融入,产教融合机制持续完善,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转化,完善教师发展长效机制,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,为培养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不懈努力。